我厂所用芯棒长度为17.5米,在压力加工中四周同时受热,时间较长(12~20s),又承受很大的轧制压力(正压力)。同时,荒管在各机架中轧制时,外径减小,壁厚减薄,连轧机依次向后轧辊速度提高,芯棒速度恒定,荒管与芯棒间就会产生速度差即相对滑移,从而产生巨大的摩檫力。会加剧芯棒的磨损。另外,轧制过程中轧件的温度在1100℃以上,由于轧制过程中轧件本身热量,变形生热传递给芯棒及轧制过程的摩擦生热,导致芯棒的表面温度很高(500~600℃),而为了保证下一次轧制时的润滑效果,芯棒必须快速急冷到80~120℃,因而,芯棒基体还受到急冷急热引起的冷热交变应力。
由于同一规格的芯棒长期使用,会造成各辊道的磨损,从而造成辊道上形成棱角,换规后,不同规格的芯棒经过辊道就会划伤其表面。特别是当辊道不转时,更容易划伤芯棒表面。
芯棒在连轧机中轧制完毕时,芯棒表面温度达600℃,硬度降低,此时芯棒依靠支撑机架支撑,当支撑机架辊子磨损、卡死不转或开口度过小,芯棒回退时在其辊道上拖行,将划伤芯棒。芯棒传送链。
芯棒在芯棒润滑站前后通过传送链进行输送,当芯棒运行到位后,此时芯棒停止前进,而传送链继续传动,就会将芯棒拉伤。穿孔毛管的尾部铁耳子。
当生产薄壁管时穿孔毛管尾部易出现破尾现象,即尾部铁耳子,插棒时铁耳子被芯棒带入毛管内,由于毛管尾部的铁耳子体积小,与空气接触面大,冷却较快,容易变硬,连轧过程中被紧紧压在芯棒表面,当芯棒快速回退时铁耳子会将芯棒表面划伤;另外,毛管尾部的铁耳子有时未被芯棒带入毛管内,而是在轧制过程中掉入连轧机机架和芯棒支撑机架内,从而变冷变硬并不断堆积,芯棒回退时,芯棒表面处于温度*高、*软的状态,当芯棒通过连轧机辊和芯棒支撑机架,接触这些不规则铁块时,芯棒表面就会被划伤。
芯棒“掉肉”的表现形式为芯棒基体表层出现块状的剥落,深度一般为1~2mm,开始是小块地剥落,随着芯棒继续轧制,剥落面积逐渐扩大从而形成大面积的剥落。此时,该组芯棒必须下线,不得继续使用。造成芯棒“掉肉”的主要原因是:当芯棒轧制一定数量的钢管后,芯棒基体表层形成了疲劳层,疲劳层的厚度约为3~5mm、硬度HB约为260~290,此时,疲劳层的组织较为疏松,由于芯棒在轧制过程中受较大的摩擦力作用,因而造成了芯棒出现“掉肉”现象。所以芯棒的使用应该勤更换。